查看原文
其他

"我们正在把孩子所有对美的追求全部扼杀。"

益微青年 2019-07-27


▲ 蘑 菇

益微青年研发专员兼培训师

六年幼儿园一线教师;

两年体验式工作坊带领;

热爱戏剧、绘本、手工等全人教育探索。


 在夏令营中,我们怎么为孩子创造审美体验和美的感受呢?今天,蘑菇为大家推荐一篇深度好文《当孩子缺乏这种感性素质,也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幸福》,希望夏令营志愿者们可以有所启发。


本文由混沌研习社ID:dfscx2014)授权转载。

混沌研习社是一所全新的互联网大学,力邀全球最顶尖的老师加入,奉献最专业、最实用、最顶级的移动互联网创新课程。


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感性素质低的民族。


我一直认为,中国当下如此可怕的审美匮乏问题,和我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压制人对美的愿望、否定艺术审美功能有关。


如果改革开放以后,我们能够持续30年强化艺术教育,培养出一代热爱美、热爱艺术的公民来,我们现在苦恼的很多问题都将不存在。


遗憾的是,至今,我们仍然不是这样做的。在当今中国,中小学还是动辄就停掉“音”、“体”、“美”这样的课程。我们的孩子在学校,还在穿着大裤裆、大长袖子的难看校服。


我们正在把孩子所有对美的追求全部扼杀。


你可以回想下:学生时代,有一天你没穿校服上学,老师怎样贬损你的?有一天你的孩子想打扮自己,老师又是怎样羞辱他的?


对艺术的审美是人类的天然本能


我们的每种感觉器官,都有对美的感官愉悦、感官享受的需要。这也对应了人类创造的各个艺术门类:


长了眼睛,我们要穿好看的衣服。

长了鼻子,我们要闻香味。

长了耳朵,我们要听音乐。

长了嘴巴,要吃美食。


这其中各个感官对美的需求,是一模一样的。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严重缺少音乐享受的一个民族。


不喜欢音乐的人,不是正常人。做一个替代练习你就可以理解这句话。


我不喜欢鲜花——你挺另类。

我不喜欢美食——你有病吧?

我不喜欢音乐——我也不喜欢。


我们正在常年生活在一个错误的文化环境。在不正常的文化环境下,你会把“不正常”当作“正常”。


在中国古代也并非如此。


  • 古代形容奢华生活是什么状态?色犬马。

  • 文人四技是什么?棋书画。


音乐排在头号位置。古往今来,人们都把音乐作为人生的至高享受。我们每个人都有天然的本能,对音乐有最直接的审美反应。


如果你是家长,一定会注意过这种情况:6~8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明显且准确地随着音乐律动,1~2岁的小孩就能跟着音乐跳舞。


我给6~8岁的儿童讲音乐,完全不需要讲道理。只要把音乐放上,孩子就可以反应非常敏感、准确。


可是,我们的孩子上学之后,所有学校的音乐课、音乐欣赏,讲的全是乐曲解说。特别恶劣的,是那个标准答案。搞得孩子觉得听音乐总是"理解得不对"。


上了这么多年的音乐课,终于把大家培养成了现在的样子:推出了音乐大门之外,觉得自己没有音乐细胞。


艺术有什么用?


这个问题与问人“为什么要喝酒”的性质是一样的。


酒、咖啡、茶都不是生存必须品,完全可以没有。但是我们能够想象生活当中没有酒,没有咖啡,没有茶吗?


学艺术,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体味幸福

这么多年来,艺术在中国都是饭后茶余可有可无的东西。


中国的中小学停课先停什么课?音、体、美,这是“小三门”。现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学习,什么都不做。凡是和学习无关的事,一律都被看为“浪费时间”。


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的话,你应该知道: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东西,你没有让孩子学,却让他学了大量没用的东西。


有的家长在网上秀自己的成功育子经验:他们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的。但在这个时间表中,却没有艺术、没有游戏,没有交友、没有自由。一切和升学、考试无关的东西都没有。


家长可能认为,这样就能让孩子获得他们所希望的人生。


我想告诉这样的家长:你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


人的素质发展存在“关键期”,在“关键期”内进行的教育将影响终生。错过这个时期,亡羊补牢为时已晚。大量家长正在把理性的、知识性的东西放在孩子的童年:让孩子数数、背“小九九”,甚至背元素周期表。


当你这样进行所谓的“早教”,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,你是:赢在起跑线,输在终点站——你剥夺了孩子“感性素质”的发展机会


人有两大心智能力,一个是理性,一个是感性。


  • 理性的代表是科学;感性的代表是艺术。

  • 科学征服了世界,艺术美化了世界。


二者犹如鸟之两翼。如果家长没有从小重视孩子感性意识的发展,将会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——你亲手扼杀了孩子一生的幸福。


体验幸福,是需要素质的。


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,不仅要拥有“获得幸福生活条件”的素质,还要拥有“体验幸福感受”的素质。


1. 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得脏、乱、差,单调乏味


有了“感性素质”这个概念以后,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:这个人的感性素质低,感觉不到环境多么恶心。


一个人如果感性素质低,他往往会忽略和放弃对环境感性品质的要求。


有一对夫妻,两个人打架。原因是,他们想买一台洗衣机,好看一点的1600块钱,难看一点的1400块钱。

老婆的感性素质高一点,想买好看的;老公感性素质低,认为1400块就能用了,为什么要多花200块钱。


表面上是夫妻有分歧。实际原因就在于双方对环境感性品质要求不同。深层原因就在于双方的感性素质有高低。


提醒大家:如果你们的感性素质高低不同的话,你们会在价值观方面发生严重分歧。感性素质高的人,往往愿意为美化环境、享受生活付出成本。


所以,你就可以知道,为什么夫妻在装修的时候特别容易吵架呢?


因为那是感性素质高低的大暴露。


2. 为什么物质条件提高了,幸福却没有如约而至?


感性素质低的人,不会享受生活。


或者,倒过来讲:不会享受生活,就是由于感性素质低


我曾经坐游轮在桂林游览。

在游轮上有两个人,整整三个小时从头睡到尾。

有的人旅游就是这样的:上车睡觉,下车撒尿,到点拍照。 


大家出去旅游的时候,千万不要和感性素质低的人搭伴——特没劲。他们对什么都没有兴趣,不是睡觉就是打牌。


一个细腻、敏感、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、乏味、麻木的人,生命质量要高的多。


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,首先要拥有幸福生活的条件。感觉麻木,使很多人失去了本来能够体验到的幸福生活。


为什么很多人在物质水平提升了以后,并没有觉得幸福如期而至?就是因为有条件,却没体验。根本原因就在于感性素质低。


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却缺乏文化艺术享受时,还会滋生很多贫穷社会所没有的社会问题。比如,嗜酒、吸毒、赌博。


一个人的生命总量是一个常数,不花在这些地方,总会花在别的地方。


莫让孩子“适应”了不美好

人的感性素质形成的关键期,在童年。


人的审美趣味、审美标准、审美偏好形成的关键期,在童年。


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特别丑的摇摇车上长大,你还能指望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审美品味?


人类有一个非常大的本能,叫适应。


  • 从小生活在垃圾堆里的孩子,对脏、乱、差环境,会自感官产生适应感。

  • 从小长在一个优美、高雅环境里的孩子,对脏、乱、差的环境会有来自感官的不适应,有厌恶感。


我从来不是一个怀旧的人。但是对文化艺术,我总是觉得不满意。我总是回忆其当年我小时候看的动画片,是《大闹天宫》、《哪吒闹海》、《三个和尚》。那时候进口的动画片,是《米老鼠和唐老鸭》、《花仙子》,《蓝精灵》。


那么,我们现在的孩子看的是什么?


当孩子在拙劣的美术制作、恶俗的桥段、包含大量错误价值观的动画片面前,看得特别高兴的时候,我想提醒家长:你的脑子要“绷”紧一根弦。


当拙劣的审美趣味、恶俗的东西,一并打包进入孩子幼小的心灵后,将来孩子就会以这样的趣味来对待未来的艺术。


但是我们防不胜防。


可能爸爸、妈妈们关于孩子未来的高贵、高雅有无数的期待;也可能你们花了大量的金钱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,送到那个幼儿园。但是现在这样的恶劣的审美环境,污染了我们的孩子。你的所有对孩子人生的设想,已经毁于一旦。


出路在哪里?毫无疑问,提升全民族的感性素质。


如何提升?


感性素质的培养,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。我们要让“爱美”成为道德的优越感,让美处在道德上风。唯有如此,才能改变这个社会。


艺术能够培养我们的感性素质,提升感性智慧,美化我们的生活,推动人类感性文明发展。人类在生活当中不可替代的职能,在中华大地上正在被大大忽略,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了。


缺少艺术教育的人幸福少,缺少艺术教育的人成功难,缺少艺术教育的人破坏大。


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。这个口号自改革开放以后被迅速传播,通俗易懂,让我们国民重视了科学重视了理性。


我也想发明类似传播的话,让大家重视艺术:要想成功幸福,从小热爱艺术。这就是为什么我到处去呼吁,让我们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,重视艺术教育,重视各类艺术素养。


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验。国民的感性素质是环境优美、社会和谐、文化创新的基本保证。感性的文明是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柱。


缺少艺术审美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人生。


缺少艺术教育的民族是文明落后的民族。


缺少审美追求的社会是野蛮生长的社会。


//延伸阅读//


审美力真的可以改变吗?


最近有个词很火,叫“美盲”,意思是对审美没有意识,或者知道不美,也不知道怎么改变。


就像《挪威的森林》翻译者林少华讲过的一个故事:他的表弟用“百草枯”把院子里的青苔喷得焦黄,说是青苔没用,全然无法明白“苔痕阶上绿”的意境。


木心说,没有审美力是绝症,知识也救不了。


那么,审美力真的可以改变吗?


虽然学校里都有美术课,但显然,想靠几节美术课就让每个人都有不错的审美感知力不现实。


  • 改变审美从改变环境开始


这里的“环境”并非仅指家里的装修风格,而是成长的环境。美感是一种语言,是一种视觉的沟通语言。因此,长时间在美的环境中耳濡目染,比短时间、高强度的集成式培训来得有效。


就像我们学习英语,一天背了一万个单词,隔天全部忘光,还是没什么效果。而在英语环境中生活几年,不刻意去背单词,英语水平也会自然上升。


这就是环境的力量。


在多数欧洲国家,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,每到周末和假日,他们总是去看展览、欣赏演出。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、休息,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,而且是美术博物馆。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认为,“我们的孩子也特别需要从他们幼年起就接受这样的艺术教育,养成审美习惯,不断进行审美和美的比较。他们就会有一种开阔的美的视野,他们对美的理解会很全面,这种审美习惯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。”


  • 3个方面逐步培养孩子审美力


1. 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自然形态中各种美的景象

潺潺的流水,鲜艳的花朵,婉转的鸟鸣,茂密的树林,都将给孩子带来美的乐趣和遐想,激励着孩子对美的追求。


2. 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

因此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,哪怕是一束花的放置、一幅图画的悬挂、一个装饰品的陈设,都应具有形式美感的特点。可以从形状、色彩、结构,以及平衡、对称、变化、统一诸方面引导孩子仔细观赏。


3. 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,挑选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与孩子一起赏析

比如欣赏风景画时,可问孩子:你在画看到了什么?有什么联想?你认为画中什么最重要?为什么?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?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有什么感觉?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个景色、这个物体?假如让你画,你会怎样画?会添上什么?舍去什么?家长要细心倾听孩子回答,肯定他们说得对的地方,必要时给予指正,从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。


-end-


蘑菇有话说


我想,志愿者们可以注意至少两点:


1. 装饰打扮学校和教室。大部分时候,我们都是借用学校的场地开展夏令营,我们当然没有陋室变豪宅的本事,但是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手工材料为教室来一个“软装”,我们可以通过精心的布局让教室变成一个多功能活动区,我们更能够通过整齐摆放教室空间内的物品、及时清理个人物品或垃圾的方式时刻维持教室的整洁与美观。


2016西部阳光V行动梦华经航队创设的教室环境


2. 增加更多的审美体验,比如日常各环节穿插背景音乐,不为让孩子学会某首歌,只为他们时刻在音乐的环抱中;在孩子们所处的空间里,尽可能多地放上适合孩子视线的美术或手工作品,不为画出一幅画或做出一件作品,只为让孩子随时随地能够看到“美”……



//相关阅读//

发现学生组团盗号充会员,怎么办?

柚子:短期支教,矛盾地思考与执着地行动。

你以为你喊安静孩子们就真的安静了么?

谁说支教队里不能谈恋爱?关键是,你知道该怎么谈吗?



点击下方广告一次可为EV贡献一毛钱~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